中國古代妝容.doc
中國古代文化——古代妝容
從出土的戰國時期楚俑便可看出當時已有敷粉、畫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澤粉黛”一詞,最早見諸《韓非子· 顯學篇》,可見,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妝品了。古代的農業社會一向自給自足,連化妝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動物油脂、香料等為原料,經過煮沸、發酵、過濾等步驟而制成。比較起來,古代婦女沒有今日女性幸運,她們沒有現成的、琳瑯滿目的化妝品可供選擇,但是這并不會減弱她們妝扮自己的意愿。
中國古代化妝步驟:
1、敷白的色顏料
2、抹脂粉
3、畫黛眉
4、染額黃(或者貼花鈿)
5、點面靨
6、描斜紅
7、涂唇脂
一、妝粉
先簡單的說說制造流程:
把上好的當年新米,泡在水里,過個十天左右,等酸味彌漫時,撈將出來,用磨子推成極細的
粉末漿。然后澄在一旁。等到清水跟粉漿分開時,將清水潷出倒掉。當剩下的水分蒸發殆盡
后。用竹片刮去表面的一層比較粗糙的粉末,底下的就是細膩的成品了。粉做好了,聞起來
并沒有很強烈的酸味,淡淡的,甚至有點象女人的體香。
妝粉的分類
香粉,是用粟米制作,類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
鉛粉,又叫白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后,鉛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于它質地
細膩,色澤潤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宮中以細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
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
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
的“石粉”等等。
二、胭脂
胭脂由來
據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
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
淘去黃汁后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約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在燕支之中,加入牛髓、豬脂等,使其變為一種潤滑的脂膏。因而燕支也被寫作“胭脂”,脂字在這時才有真正的意義。
兩千多年以來,紅妝打扮一直歷久不衰,直到清末,由于女子教育的興起,青年學生紛紛崇尚素服淡妝,才改變了這種現象。
胭脂的種類
紅藍花胭脂、綿胭脂、金花胭脂、花露胭脂、
玫瑰胭脂、山榴花胭脂、山花胭脂、胡胭脂
《紅樓夢》44回中有一段關于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這種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鋪子里賣的不干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上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里,就足夠拍臉的了。’平兒依言妝飾,果然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三、眉
畫眉之風起于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
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后加水調和。除了石黛,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