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28日,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和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財政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教育財政學術研討會暨2017年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財政專業委員會年會”在北京國科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次學術研討會邀請了全國教育財政領域的研究者、決策者和實踐者共三百余人共聚北京,就教育財政相關問題展開了深入對話與研討。

西南財經大學甘黎:僅僅提高教育投入不足以提高教育質量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黎教授首先進行了題為“經濟增長困境與教育質量改善”的主旨演講。

甘黎教授認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是機會不均,而不是收入不均。他認為,收入嚴重不均是中國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甘黎教授指出,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相結合,實施激勵相容的扶貧政策。他提出,僅僅提高教育投入不足以提高教育質量。

他介紹了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開展多年的“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這一改善教育質量的田野實驗。與傳統的希望小學建造學校、提供更好的教學設備這種供給方資助不同,“青少年教育促進計劃”以家庭子女教育為目標,實施有條件的現金補助,給家長和學生提供更高的教育激勵,讓他們有更高的教育需求,通過改變學生行為提高了學習成績。

上海大學張平偉: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學生培養成本模型

上海大學原總經濟師張平偉教授做了“高校生均培養成本測算與高校投入機制研究——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學生培養成本模型”的主旨演講。

張平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就困惑學界多年的教育成本測算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張平偉教授主持研發了功能全面的大數據收集平臺,消除了高校內部各部門間的數據壁壘,收集了覆蓋人力資源、薪資、設備、房產、學生課程等方面的130多萬條數據。

基于這些數據,張平偉教授設計了對高校生均培養成本進行精細化測量的方法,其核心步驟包括細致梳理成本要素、精準分類成本對象、合理扣除無關成本、立體式加和匯總成本等。

此外,張教授及其團隊還應用大數據分析軟件及可視化工具D3.js開發了一系列炫酷的數據可視化模塊。利用這些模塊,既可以從學院、學科等層面對某一所大學的生均成本進行生動描述,又可以清晰地對比不同高校的生均成本特征。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王志剛:未來財政體制改革的走向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剛研究員做了題為“未來財政體制改革的走向”的主旨演講。王志剛研究員認為,在過去五年間,我國的財政改革卓有成效。

主要體現在:現代預算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稅收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財政體制進一步完善。特別是轉移支付制度改革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結構不斷優化;嚴控新設專項,清理整合已有專項;加強了中央與地方預算管理的銜接。

在總結財政改革成就基礎上,王志剛研究員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了我國財政體制的現狀:

從財政分權的視角考察,地方事權不斷擴大而財權幾乎不變。

共享稅收入占比達到75%左右。

實行支出共擔、以地方為主的結構性分權。中央本級支出比例不高。在地方支出結構中,縣級是支出比例最高的,而且有持續上升的勢頭。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錯亂”。部分原本應由中央政府承擔的事務由地方政府來承擔,而部分原本屬于地方政府的事務卻由中央政府承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的事務過多。

人均財政收支差異凸顯轉移支付的重要性。2016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和稅收返還總額達到5.9萬億,同比增長7.8%。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占比為53.6%。

關于未來財政體制改革家庭教育的基礎,他提出,應根據十九大報告的要求,重視如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于中央地方財政關系家庭教育的基礎,權責清晰是前提,財力協調是保障,區域均衡是方向。二是對于預算制度,應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現代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三是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他還專門分析了地方政府債務,同時強調要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

北大財政所魏易: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報告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后魏易最后做了“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報告”。

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HS)是國內首個專門針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大型調查,2017年由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與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合作進行了第一輪調查。調查內容包括0-6歲幼兒,6-16歲及16歲以上在校學生的在讀情況、入學選擇、家庭教育支出和政府補貼情況。

其中,家庭教育支出主要包括校內教育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兩部分。基于對調查數據的初步分析,魏易博士后報告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發現,指出我國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和規模均處在較高的水平,且存在較大的城鄉差距。

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平均教育支出負擔率為11.9%,其中農村10.6%,城鎮為14.3%。她還詳細報告了各個教育階段校內外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中小學生學科校外教育參與率和興趣類校外教育參與率、平均費用和市場規模估算等結果。

據本次調查數據估算,2016年下學期和2017年上學期,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總體規模約.6億,占2016年GDP比重達2.48%,遠高于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中非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重1.01%的結果。

北大財政所田志磊:迎接教育財政3.0時代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田志磊做了關于“迎接教育財政3.0時代”的主旨發言。

他回顧了我國教育財政體制的歷史沿革,對教育財政1.0與2.0時代的研究熱點與核心問題進行了總結;指出未來教育財政面臨著的新挑戰主要包括:一方面,教育需求分化加劇,中高社會階層通過“以房擇校”或逃離公共教育體系去獲取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一方面教育供給呈現新業態,如教育科技企業及課外補習機構等的快速發展等。

他指出,迎接教育財政3.0時代,需要重新思考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劃分家庭教育的基礎,設計更加精細和富有彈性的教育撥款機制,逐步落實“教育財政應為教育活動而非教育機構提供資金”的原則等。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教育財政”,標題和小標為編者所加。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