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都認識到每個家長在對孩子教育中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中國的父母認為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智力、知識,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培養孩子完美的個性心理只是學校這個專門教育機構的事,“要不然要學校干嗎?”不少人振振有詞地說。還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入學后就應當將教育的責任全歸學校了,家長只負責供給就行了。請看下面的故事

李萌的爸爸好像對學校有好大意見似的,老師布置了家庭作業,要求家長簽字,爸爸總是不簽,李萌只好求媽媽簽。開家長座談會,李萌把通知單交給爸爸,爸爸則說:“你犯什么錯誤了?讓我去學校?”李萌給爸爸解釋,開家長座談會主要是溝通學校與家庭的聯系,讓家長了解學校對學生的要求,讓老師了解學生在家里的情況,這樣便于教育好子女。爸爸聽了鼻子一哼說:“教育不是學校的事嗎?我把你交給學校,是對學校的信任,相信他們能教好你。要不,讓老師干啥?”還是媽媽去開了家長會,這事才了了。

李萌的爸爸對“教育”的理解顯然是狹隘的。“教育”的內涵不單指學校教育。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教育好孩子不單靠學校,還必須有家庭教育這一環,少了這一環,便是教育的極大缺陷。李萌的爸爸沒有意識到,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實際上就存在著不少教育因子,它們對孩子或直接或間接地起著作用,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李萌的爸爸意識到這些,并能適當利用這些因素對孩子施加影響,那么對孩子的成長必會大有好處。把孩子交給學校,讓學校的教育環境對孩子起作用,自己則完全撒手不管,表明李萌的爸爸并沒有意識到對孩子成長起作用的“教育”還應包含家庭教育,自己也應負起教子職責。把孩子的成長完全推給學校,是完全錯誤的。

對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我們應該這樣認識:

1、嬰兒墜地之后家庭教育教育的,他最初面臨的世界就是家庭。一個少年兒童,生活中的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家里度過。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來說都是示范,都是誘導。這種建立在父母血緣關系上的養育和教導,滲透著遠比師生之間的愛來得自然親近和持久的情愛因子。而這種面對面的個別教育,比正規學校的集體教育,更容易滿足兒童的個性需求,也更容易為兒童在不知不覺中所接受,所以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2、從培養人才的角度講,家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奠基工程,只要家長善于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條件,教育得法,幾乎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顯示出智慧和才能的光彩。國內外大量實驗表明:大凡才智出眾的人,追溯其成長過程,一般都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國教育家愛爾維修說:“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當家庭教育教育的,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3、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但是在不同年齡段里,它們的各自作用是不同的,變化的。學齡前的兒童,已經存在差異,有的差異還很大。早期家庭教育正處在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和發展兒童智力,也是此后接受學校教育的前提。美國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的研究認為:若人在17歲所達到的智力水平為100%,那么兒童在4歲時已具備了其中的50%,4歲~8歲期間獲得30%,而8歲~17歲這一階段只增加了20%。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說在學齡階段,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它成為學校教育的必要前提與基礎。到了學齡階段,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就成了密不可分的“孿生兄弟”,家庭教育則起著調整的作用。所以,許多教師和家長都認識到,對學業后進學生的“補差”和對智力超常學生的“超前教育”,在家庭中進行要比在學校中進行效果更好。雖然學校在培養學生方面起著主導的作用,但還需家庭的全面配合家庭教育教育的,充分利用諸多教育因素,進行廣泛的教育,才能使學校教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視對孩子成材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情感、意志、目標、態度、性格、世界觀等,就是對學校教育最大的配合,對孩子的成長極為有利。而目前的家庭教育狀況卻不夠理想,有些家庭要么完全忽視,要么出現較大的偏差。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育孩子不僅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孩子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有時候這種我們或許覺察不到的影響,也許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