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應該怎樣對施暴者進行教
最近幾年,“校園欺凌”事件頻發,人們不禁深思,為什么會有這些“校園欺凌”事件?尤其是那些“施暴者”,往往只是十幾歲的少年,為何會對同伴下此毒手?在尋找原因的時候,如何教育這些施暴者也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
好好的校園
為什么會出現“欺凌者”
與“欺凌者”生活背景、經歷有關
在校園欺凌者的生活經歷中,他們很可能是被家人寵溺的或是放任不管的。在一個缺乏有效教養的家庭環境中,他們感到不快樂、不幸福,甚至是極端壓抑。由于自己沒有被善待,所以也不愿意善待別人。于是,“校園欺凌”成了他們的一種發泄方式。
“校園欺凌”可能源自模仿
欺凌也是一種學習行為,欺凌者通常都有攻擊前科,而攻擊則從模仿而來,這種模仿來自于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帶有敵意、不負責、冷漠,這些孩子在家里得不到關懷甚至被父母虐待,讓孩子經常處于負向狀態,那么這些孩子就會將痛苦施加在其他孩子身上,借此來宣泄情緒。
自我價值難以實現
有的校園欺凌者是想運用武力或某種優勢來控制和欺負別人,他們擁有力量,想要控制,實際上也是在尋求一種“我想做到,我能做到的價值認同”,只是這種追求認同的方式太極端了,傷害到了別人。
如果孩子成了“欺凌者”
父母該如何教育
充分了解,勿妄下判斷
父母不應該輕易斷定孩子是“欺凌者”,但一旦各種調查和了解證實孩子確實有欺凌行為,父母就應該坦然面對,和孩子進行充分地溝通,了解欺凌行為發生的原因,尤其要反思家庭因素對孩子的影響。
讓“ 欺 凌者”意識到自身錯誤
父母需要讓具有欺凌傾向的孩子認識到恃強凌弱是一種錯誤方式,還要讓欺凌者了解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這個過程往往非常艱難,因為很多欺凌者缺乏同情心,對自己的“暴行”缺乏感知。當然,一旦孩子能夠了解到自己的錯誤,解決起來就事半功倍。
對“欺凌者”進行心理疏導
分析近年來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大多可以看到當事學生存在各種心理問題,比如性格孤僻、自卑、嫉妒心強、長期處在焦慮緊張情緒中等。因此,對欺凌者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導是十分重要的。
家長要自覺擔當
校園欺凌者往往會對他人造成身體、心靈的創傷。如果自家孩子經常欺負別人,甚至存在欺凌行為,家長要充分了解傷害的程度,帶孩子登門道歉,請求對方的原諒;如果造成重大傷害,家長需要進行相應的賠償。家長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家長的擔當會有助于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相反,家長的放任和推諉可能會加劇孩子的欺凌行為。
對此, 山東省家庭教育宣講團專家、寧陽縣首屆家庭教育講師張祥梅有自己的觀點↓ ↓↓
一、怎么對欺凌者進行教育?
對于欺凌者,我們千萬不要一開始就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簽。最好先進行正面管教。了解孩子的欺凌行為具體屬于哪一種:力量型?控制型?還是想借此加入某個群體的孩子或狐假虎威的孩子?
◆ 力量型、控制型的孩子
當孩子開始使用他的力量時,我們要讓他明白,有力量不是壞事,關鍵是怎么控制自己的力量并合理有效的使用它。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和理解,有能力的人要去幫助別人,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尊重和認可他的力量感,讓他覺得被接納和認可,可增加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當他的這兩種感覺得到滿足時,他會愿意接受你的建議,也更加愿意去幫助別人,再從中得到價值滿足,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循環。
◆ 借此加入某個群體的孩子或狐假虎威的孩子
首先要告訴孩子欺負別人的行為不可取,然后要幫助他找到自己的閃光點,鼓勵他獨立思考,提高判斷的能力。當孩子內心有了自己的力量和辨識,他就有勇氣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而做出屬于自己的正確選擇。在良好的互動中,他可以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再也不需要依附于別人。
二、對屢教不改的“校園欺凌者”怎么辦?
家長需要給孩子科普一些法律知識,告訴孩子欺凌別人的后果, 提醒他不要觸碰法律紅線。
1.會給他人帶來極大傷害的同時自己也要承擔經濟賠償;
2.嚴重欺凌者可開除學籍;
3.未成年人違法也要承擔責任;
4.送工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
今日話題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應該怎樣對施暴者進行教育?
大家可以在下方留言與我們互動。同時,在明天(11月20日)早上7:01播出的《新聞早敲門》節目中,家庭教育專家還將繼續與我們交流相關話題,期待您的關注與參與。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