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壳嗌倌辍叭騽偃瘟Α睂τ谥行?/h1>
“
承擔著人才培養重任的中小學校雖然意識到了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的重要性,但對于一線的師生來說,眼前的路似乎并不明晰……
步入21世紀,人類進入空前全球化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新時代的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指引——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健全人格、較強行動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全球化復合型人才,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在世界舞臺上傳播中國思想,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并與全球人民進行有效溝通、深度合作,共同塑造人類美好未來。
方向已經指明,腳下的路該怎么走?承擔著人才培養重任的中小學校雖然意識到了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的重要性,但對于一線的師生來說,眼前的路似乎并不明晰……為了解青少年全球勝任力的現實情況,有機構進行了問卷抽樣調查,對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6—18歲青少年“國際理解”相關方面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進行了考察,交上了這份“青少年全球勝任力”的答卷。
西方中心
民族與世界的“割裂”
在我國,“全球勝任力”通常出現在高校人才培養要求中,在中小學教育中很少被提及。其實,早在2010年,我國就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國際理解”被歸為六大素養之一“責任擔當”中的一個要點,并被解讀為“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這些概念和要求都與全球勝任力的培養息息相關。
然而,在接受問卷調查的381名青少年中,知悉“全球勝任力”概念的僅占25.52%,74.48%的學生均表示此前從未聽說過“全球勝任力”的相關概念和內容。
“全球勝任力”最早是由西方國家提出并率先開展相關實踐的,其事先預設了只有深度融入或主導全球化趨勢的國家和個人才更有可能在全球勝任力教育中取得成功。
從本質上來看,“全球勝任力”教育帶有一定西方文化的“霸權”色彩。
盡管在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方國家正在彼此融合、互通,但橫跨在民族主義和人文主義之上的文化隔閡依舊是一條鴻溝,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和行為。俗話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實這句俗語真正揭示了全球勝任力的民族內涵——民族和世界從來都是一體的,只有更好地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尊重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才能更好地邁入包容開放、互利互惠的全球化時代,反之亦然。
全球勝任力官方定義
反觀現實中的教育教學,往往是把“民族”和“世界”割裂開的。舉例來說,一些教師和家長一提到愛國主義教育往往就會產生“排外”的情緒和認知,仿佛接受了其他國家的文化和歷史就是“不愛國”的表現。在“敵意”下發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自然難以對全球化時代國家的崛起、社會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又如,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就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展開探索,但在教學內容上側重強調“留學優勢”“精英形象”等,將國際教育課程和情感價值培養分割開來,導致教育教學和育人目標“兩張皮”。這些現象都是沒有透徹理解“全球勝任力”所蘊含的民族內涵所導致的。
“民族”并不意味著拒絕外來的歷史、文化、理念和精神,相反,只有包容、理解不同地區和民族的差異,才能真正實現作為全球公民的積極意義。問卷調查中,對于“你是否了解阿拉伯人有哪些文化習俗”一題,92.09%的學生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其中11.51%的學生直言自己“從未關注”。這表明,在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理解方面,中國學生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當然,在情感態度和行動力上,問卷展現出了可喜的結果:有83.45%的學生認為自己“能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對個體思維和行為方式的影響”;58.99%的學生表示“能夠深刻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與價值觀,并向他人展示出文化自信”,這體現了當代中國學生的“大國胸懷”。
精英主義
匱乏的教育教學實踐
為了適應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培養具有全球意識、能夠承擔全球責任的新一代尤為重要。
雖然國際理解教育在我國已開展多年,但其實踐效果并不理想。在回答“學校是否開展過與國際理解教育相關的教育活動”時,41.73%的學生表示“偶爾有”,26.62%的學生表示“從來沒有”。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不理解何為“國際理解教育”,另一方面則是學校教育中確實缺少跨文化或全球性的教育內容。
無論是上述哪種原因,都指向了學校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人才培養教育實踐的匱乏。這種匱乏不單是指缺少跨文化交流、訪問等專門活動,更是指日常的學校教學和家庭教育中對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視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缺少滲透。
全球勝任力核心素養
據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獲取國際信息的途徑主要為“網絡社交媒體”(60.43%)、“網絡新聞網站及應用”(53.24%)和“電視”(53.24%),通過“學校課程”和“家庭活動”獲取國際信息的比例僅為37.41%和16.55%??梢钥闯觯畔⒒瘯r代,網絡成為學生們最大的“世界之窗”。但即使在信息交流如此便捷的今天,青少年對地區、全球和跨文化議題的關注度仍然不高——參與調查的學生中,僅有33.09%表示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關注國際問題,并認為“世界的每一個變化都與生活息息相關”;48.2%的學生“偶爾關注大型國際事件和議題”,剩下的學生則表示“很少關注”或“從來沒有”。
在人才評價標準逐漸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學生更需要開闊視野,與時代和世界同進步、共發展。然而仍有一大部分學生還停留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狀態,長此以往,必然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的全球化格局。
全球勝任力課程著重強調國際性、交流性、文化間性、包容性、可持續性與和平性,這樣的理念在學生核心素養和學科素養中都有所體現,但在執行過程中,教師卻難以實現課程與全球勝任力培養價值理念的連通,大多數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依舊強調知識性,對全球視野、人類福祉、開放互動等的滲透少之又少。
透過一組數據,國際化教育實踐的差距顯而易見——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僅有7.19%的學生表示自己會經常參加國際性活動或國際節慶活動,13.67%的學生表示偶爾參與,其余的大部分學生“從未有過”相關經驗;在“與其他地區、民族或國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合作經歷”調查中,僅有12.95%的學生選擇了“經常”,其余33.81%的學生很少有相關經歷,53.24%的學生從來沒有相關經歷,這些學生將自己跨文化合作交流比較少的原因主要歸結為“溝通難度大”“缺少多元文化環境”“找不到跨文化的合作伙伴”“缺少教育資源”等。
一些有條件開展國際性實踐的學校,通常會被打上“精英”的標簽,有關的教學實踐也往往伴隨著高昂的教育成本。
小潔的學校是一所以外語為特色的私立學校,學費相比普通公立學校高出了一大截。一年中,學校組織的國際交流活動和實踐很多,既有諸如“模擬聯合國”或國際節日活動等各類校園實踐和課程,也有各類學術或技能的國際性賽事、國外學?;ピL,還有獨立收費的跨國主題夏令營等。小潔的媽媽認為,這種“精英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并不適合普通家庭,而她選擇這類學校的原因就是為了讓小潔“在起跑線上能超越一部分人”。
發展失衡
薄弱地區的困難
就問卷結果而言,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對全球勝任力的培養意識還比較薄弱,尚未針對全球勝任力形成本土化定義與完整框架,大多數學校和家庭對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也缺少明確的教育目標和行動。
宏觀來看,城市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城市,更為關注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相關實踐也更多。
在參與PISA全球勝任力測評的國家,超過80%的校長提到學校教育里已涵蓋全球性議題,包括氣候變化、貧窮、饑餓等。
首先,最明顯的是學生在語言理解及運用上的優勢——城市地區能夠非常熟練使用第二語言的學生比例高達58.67%,而該項比例在鄉鎮僅為9.68%。其次,在參與國際性活動的實踐和機會方面,城市學生比例為26.67%,鄉鎮學生參加過國際性活動的比例則只有11.05%。這組數據體現出中小學生在全球勝任力素養方面的差異化表現,也顯示出城鄉間教育水平和教育資源的差距。
舉例來說,對于“如果遇到外國人向你求助,你可能會”一題的回答中,61.33%的城市學生認為自己可以“展示熱情和擔當,積極幫助他/她解決問題”,僅有5.33%的學生覺得“和自己無關,一般不會理會”;但在鄉鎮地區,選擇“和自己無關,一般不會理會”的學生比例明顯高于城市,達到11.68%。鄉村教育“補短板”并非僅指在學業表現上追平、趕超城市學生,而更要關注學生在能力、人格、綜合素養和國際責任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在其他如“你清楚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有哪些嗎”“你知道是哪個國際組織的簡稱嗎”等通識類問題中,鄉鎮學生選擇“不知道”或“從未關注”的比例明顯高于城市學生;對于“你是否按照垃圾分類規則投放垃圾”“你是否有意識地通過節能減排來保護環境”等行動力問題的回答,也體現出鄉鎮地區的學生意識比較薄弱,行動力相對不強。
受限于鄉村家庭和鄉村學校對全球勝任力培養的有限認知,鄉村學生的全球化知識儲備以及克服刻板印象和文化沖突的能力遠遠不足,國際責任感有待提升。此外,對于中西部發展薄弱地區來說,缺乏開放、多元、繁榮的發展空間也會導致學生在信息素養、媒介素養、交流合作能力、社交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的學生產生差距。
提升學生全球勝任力不能“崇洋媚外”。各地區發展情況不一,在引入全球勝任力教育時需保持理性、謹慎的態度,進行本土化實施。
在外部發展環境錯綜復雜的背景下,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出臺了《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提出要加快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和培養更具全球競爭力的人才,這對鄉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對師資、課程、經費和設施等教育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視更多方面的教育均衡,加強校本課程和學校與地區資源的開發,加強教育者全球素養的培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丨《教育家》
作者丨曹霽
2023三位一體、高職提前招指導(附加一對一輔導)
課程特色
幫助學生把握三位一體命題,通過真題分析與講解,模擬熱點和面試演練,結合中英文進行國內外文化概述等形式,為考生總結三位一體考試各科核心知識點,提升綜合素質
課程內容
1、建立面試體系;2、了解相應學科門類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3、提升學生專業綜合素養
課程服務
1、面試禮儀與形體禮儀訓練;2、中西方文化概述;3、時事政冶解讀;4、各種面試模擬;5、一對一跟進
課程師資
名校博士、教授及資深升學指導師
服務對象
高二、高三學生及會員
開班時間
精英強化班
服務對象:高中學生
邀請大學博士、教授及資深升學老師專業指導!
2022年三一通過率百分百!
2022年高職提前招滿意度百分百!
CW創萬新高考研究咨詢中心
浙江省內首批青少年生涯規劃拓展咨詢專業機構(2012),匯集國內外一流的資深生涯規劃師、青少年教育專家、金牌高考規劃師、藝術夢想導師組成的專家團隊通過職業生涯體驗拓展活動、團體輔導與培訓,特別是“青少年生涯發展輔導師國際雙認證培訓”、“生涯規劃咨詢服務”,“高考志愿填報咨詢服務”“新高考規劃咨詢系列服務…以系統而科學的測定,使青少年了解自己本身所獨具的個性與特長以及潛在的能力,判斷未來職業和生活定位,清晰未來職業發展戰略,確立合適的人生發展目標。
2012舉辦各項賽事,為各大專本科院校及高中提供職業生涯規劃課。
2013年為青少年提供一對一學業、職業生涯規劃,志愿填報。
2014年為青少年提供一對一學業、職業生涯規劃,志愿填報并引進美國獎學金申請、歐美高中交換生。
2015年開始生涯拓展相關的研學活動,浙江三位一體、高職提前招培訓。
2016年建立手機公益版及講解版的青少年性格興趣、學習動力等測評系統。
2017年中國日報21世紀學通社溫州站成立,舉辦名校國際模聯冬夏令營外交教育等研學實踐活動。
2018-2021年為青少年提供一對一學業、職業生涯規劃,志愿填報等升學規劃咨詢與日本一流的教育集團成立本科與研究生生涯發展及生源培訓交流基地,舉辦日本研學等國內外交流咨詢項目,為廣大青少年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022年精進青少年一對一學業、職業生涯規劃,志愿填報等升學規劃咨詢
?關注:青少年生涯教育藝術,交流青少年生涯教育訊息。
?提供量身定制的青少年升學規劃:
名校自主招生、浙江三位一體面試指導;港澳臺申請;日本名校本科研究生申請咨詢;歐美獎學金、交換生申請;青少年未來職業心理測評及規劃咨詢、學習動機測評等相關服務。
上海創萬文化傳播 CW創萬新高考研究咨詢中心
機構地址:上海市青浦區振盈路63號
通訊地址:浙江溫州市車站大道789號智慧谷H610
浙江溫州市人民路
報名電話:
感謝點亮“在看”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