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當前小學生家庭教育的問題及對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往往影響他的思想意識。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居于特殊地位,往往會產生特殊化的思想。不少家長把孩子當作家中的“小皇帝”,一切圍著孩子轉。這樣疼愛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思想。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案例:我國河南省原陽縣曾發生過一起母親被獨生兒子氣得服毒身亡的事件,就是因為父母把孩子的地位擺得太特殊。在家庭中被供養的“小皇帝”的孩子,將來到社會上也難以適應社會生活,容易發生反社會的行 為,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高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目標,超出孩子的實際可能,以致效果常常不盡人意。這是當前小學生家庭教育一個嚴重的問題,是中國父母普遍存在的問題。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也會鼓舞子女,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獲得更好的發展。但這種期望必須適當,如果期望過高,往往適得其反,成為子女的負擔,而阻礙其發展。由于家長過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學生心理壓力大,小小年紀,就整日愁眉不展。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長的認可,極易產生自卑心理。
(三)過分寵愛,提供鍛煉的機會甚少
由于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不少家長把孩子看成自己心血澆灌的對象,傾注過分的愛,形成嚴密的保護層。家長把孩子一切都包辦代替了。人為地隔裂了孩子和其他同伴的接觸,使得孩子不能以伙伴的行為來糾正自己的行為。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愛缺乏理智,孩子提出的要求總是百依百順,明明是錯誤的行為,卻要百般庇護,從來不敢說“不”。這些情況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低下,社會適應能力極弱。孩子容易產生孤獨、自閉等心理問題。
(四)家庭氣氛緊張,單親家庭的增加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傳統的家庭婚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離婚率的逐年上升,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的也在孩子逐年增多。離異家庭中的家長,有的視子女為累贅,經常訓斥、打罵孩子。有的家長在生活上對孩子有求必應,滿足孩子不合理得要求,以彌補離婚對孩子的傷害,長期生活在這種氛圍里的孩子,極易造成各種不良的心理和行為傾向。另外很多家庭夫妻關系不和,或是婆媳相處產生矛盾, 經常出現爭吵或冷戰,使得家庭氣氛緊張,孩子長期處于恐懼、提心吊膽、擔驚受怕的環境中,孩子根本得不到應有的家庭教育和照顧,直接影響孩子身心和諧發展。
當前小學生家庭教育的對策
家庭教育的現狀和出現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它給孩子發展產生了消極和負面 的影響,嚴重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
究竟如何引導、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有效地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呢?有以下對策:
(一)了解孩子
傾聽孩子的心靈之音正如讀書一樣, 世界上的書浩如煙海,最難讀的是子女這部無字之書。做父母的,要透過子女的內心世界,讀懂他們的每一天,每一年。也就是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傾聽是一種愛。有的時候,對孩子要聽話聽音。我們有的時候會因為我們對孩子的偏見,認為孩子沒有多少想法,或者認為孩子自私,或者認為孩子空想,而誤解甚至冤屈了孩子。其實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有一個豐富的心靈,我們要特別注意傾聽他們的心聲。著名的社會學大師費孝通先生說:孩子經常聽不懂大人的話,孩子懂道理是看會的,不是聽會的。有時候,孩子表達的只言片語都是真實的,可貴的信息。我們要學會翻譯,學會繼續去問。當孩子有安全感或信任感時,才會對他們所信任的人說出他自己心里的小秘密。因此,家長應無條件地愛孩子,憂其所憂,樂其所樂。這樣,才有可能經常傾聽到孩子的心靈之音,而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二)家長應重視孩子非智力因素和廣泛興趣的培養
孩子的認識活動是受到興趣和需求直接影響的,他們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和認識感興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家長應該鼓勵、尊重孩子由自發興趣引起的各種學習,使孩子的活動、學習、游戲在內容上豐富多彩,盡最大可能培養孩子寬泛、多樣的興趣。這樣不僅有利于孩子多種智力潛能的全方位開發,也有助于孩子在多種體驗、多種感受中奠定個人興趣的基礎。未來的社會充滿競爭和挑戰,要讓孩子在新世紀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家長必須從小對孩子進行各種學習 和生活能力的培養,讓孩子能適應日后的環境。一個人良好的個性品質和能力,并不是簡單地靠書本學習就可以獲得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加以培養的,有的家長忽略了生活、自然存在的教育契機,卻刻意追求書本上的教育內容。其實,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家長要善于發揮自己的教育機智,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時機,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和教育。同時家長不能僅僅要求孩子識字、會計算還應該培養和促進孩子學習的基本能力、社會經驗技能和行為, 使其個性、心理和社會行為健康和諧地發展。
(三)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教育的核心是學會做人,培養一個真正的人,即重在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則需要從培養習慣開始。真正的教育都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平時要從細微之處著手,比如執筆的姿勢,讀書的坐姿等等,不良習慣第一次就應該把它改正過來。一個好的行為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對孩子來說一定而且要持之以恒。那么孩子的習慣養成呢,有一個過程,要訓練。關鍵在頭3天,決定在1 個月。而且要反復抓,抓反復。在培養好習慣的同時必然要矯正不良習慣,這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就是給孩子一個過程,讓他們慢慢的把壞習慣改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不能希望壞習慣在一夜之間蹤影全無,這就需要耐心堅持。
(四)家長應愛嚴相濟,全面關心孩子
愛嚴相濟,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把對孩子的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緊密地結合起來,要處理好感情與理智的關系。愛對兒童來說是一種精環境。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兒童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精神因素,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基礎和催化劑。但愛孩子要掌握好分寸,如果愛的過度了就可能變成了溺愛。因此,在愛孩子的同時,必須嚴格要求孩子,把愛與嚴結合起來,但是嚴也要把握分寸。要嚴中有理,嚴中有度,嚴重有愛。只有對孩子愛嚴相濟,愛嚴結合,才是真正的愛,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家長要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家庭民主觀等。要對孩子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智力開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文化學習和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給以全面的關心和教育,把孩子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公民。
總之,重視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承擔的責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模式,這兩者應該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才會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成長氛圍,所以,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都應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共同配合,只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齊步,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