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實施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小學德育大綱的基本內容,結合社會實際、學生實際,拓展教育影響的廣闊空間,走開放辦學之路,德育工作的創新,要求學校必須進行多種途徑、多種方法的創新。家庭、社會、學校三結合的教育模式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一、工作目標
1.營造家庭、社會、學校一體化育人氛圍;
2.建設校外育人基地,即辦好學校觀察社會的窗口;
3.培養一批優秀家長,并以此建立優秀育人家。
二、方法步驟
1.以學校德育處為主陣地,協調學校教育網絡,家庭育人網絡,社會育人網絡三網合理運行。
2.建設階段性和開放性網絡,在實施中不斷拓展網絡家庭教育措施,隨時吸納鮮活的校內外德育源泉。
3.條件好的個別學校要建立學校網絡。
4.建立各班優秀家長輔導站,培養優秀家長,建設優秀育人家庭網,宣傳優秀家長的教育方法及典型事跡,請優秀家長到班開主題班會。
5.創造性地開展三結合教育工作,不斷總結得失,把三結合教育這個開放性網絡不斷引向深入。
三、工作重點
1.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及我國優良傳統為專題。學校通過教學途徑進行;家庭依靠家長及親友的言傳身教;社會借助德育基地和廣播宣傳等媒體來影響。
2.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突破口,以“三個一起抓”為工作方針家庭教育措施,即“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家長教育行為規范”。
3.以素質教育為出發點,宣傳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要求教師正確認識和處理“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與“提高學生全面素質”之間的關系。家長配合,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找出其閃光點,改進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突出發展某一方面的技能。
4.把班級作為三結合教育的基本點和生長點,深化班級的管理改革,開展形式多樣的“三結合”教育活動。
5.建立穩定的社會教育基地。學校要把那些對學生具有教育意義的單位作為教育學生的基地。如蒙牛六期、盛樂博物院,這些單位是教育學生的好教材、活教材,學校要加強同這些單位的聯系,充分發揮這些單位的教育作用,要依托這些單位建立起長久的、穩定的社會教育基地。
6.開發家教資源,密切家校聯系。
7.注意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四、工作內容
1.積極開展愛黨愛國愛軍愛家鄉教育活動。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大力開展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2.加大法制、安全教育力度。加強中小學生法制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法制觀念,是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知識競賽、故事會、法制展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幫助中小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法律知識家庭教育措施,增強法制觀念。將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開展“國防教育知識競賽”活動、講座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教育學生如何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遠離違法和犯罪;開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社會治安管理處罰法”的學習和討論、開展學生法律知識測試、“與法同行”中學生演講比賽和小學生講故事比賽等。通過活動的開展,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的法律素質,增強同學們“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提高了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
3.積極參加創建文明城市活動。一是動員中小學生尋找糾正社會不規范用字,為創建規范語言文字做貢獻;二是繼續深化中小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引導中小學生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在家庭做一個好孩子,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