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能為家庭教育做些什么 把家庭變成學校,是對家庭教育的最大誤讀
“孩子只要成績好就行,會不會做家務并不重要。”眼下,越來越多家長心中出現了類似“反生活教育”的觀點。在昨天舉辦的 “首屆長三角家校合作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紛紛表示,讓孩子在家里遠離家務,遠離真正的家庭生活,而只埋首學習,這是對家庭教育最大的誤讀——這會讓孩子討厭生活。真正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生活教育,而家校合作,不是把家庭變成學校,而是讓家庭更像家庭。
當天的會議上,長三角家校合作研究與指導聯盟正式成立,成為共同研究探索家校合作新智慧、新方法的陣地。
家校合作應是老師指導家庭進行“生活教育”
“越是有魅力的家庭學校能為家庭教育做些什么,具有美好而完整功能的家庭,越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長。理想的家校合作,需要遵循家庭教育的規律,要把加強家庭建設作為重要的任務。”這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的建議。
他以自己為例,說:“我是山東青島人,每次回老家看到94歲的老母親,我才懂得什么是生活。在家里,父母面對一年二十四個節氣都很虔誠,這對我就是最好的生活教育。”一次與一名河北農村孩子的談話,至今讓孫云曉印象深刻。這個家庭將父母的結婚紀念日確定為 “家慶日”,每年這一天,家里所有子孫后輩都會一起回家,感恩父母、回憶家庭生活,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生活教育,這也是對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生活教育在中國既有理論基礎,也有實踐經驗。
孫云曉說,中國的家校合作應該在推進家庭教育當中,更重視生活教育。教師群體是最直接、影響最廣泛也最大的家庭教育指導力量,通過家校合作,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家長,尊重和支持家庭建設。“教師應該主動思考,懂得家庭教育的天然優勢,是親情聯結和情感培育,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以及三代人的關系對孩子的成長都有巨大影響。”
家庭教育不能把家變成課外學校
著名教育家張冀牗有四個女兒、六個外孫,每個都長大成才。“張家具有自己的家訓和家風,每個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都愛學習、愛昆曲。”在與會專家看來,成功養育孩子的秘訣也在于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潛在功能,尤其是父母在教育過程中從未缺位。
眼下在中國,七成以上家庭的老人愿意隔代幫忙照顧孫輩。此外,越來越多老師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學校能為家庭教育做些什么,要求家庭成為“第二課堂”,把家長變成了老師的助手。寫作業要求家長簽字,默寫不好立刻找家長,孩子有任何問題都要找家長來談話……于是,新的家校合作問題出現了——家庭教育不斷地向學校教育靠攏,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主體地位和責任無形中被替代。
國內家校合作的觀念正在轉變,與會專家認為,要解放家庭的教育潛力,創造性地發揮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越來越多學校認可家校合作,合作項目也是層出不窮。但是,在談及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學校能為家庭教育做些什么,學校和家長是否問詢過孩子的意見?孫云曉認為,家校合作過程中,孩子應該有參與權,可以發表他們對合作項目的意見。
在學者們眼中,新家庭教育是愛護家庭的教育、捍衛孩子的教育,也是擁抱生活的教育,是追求自由與幸福的教育。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