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100萬+家庭教育報告:7成仍堅定
城市
北上廣深集中,非一線城市比例增加
選擇國際化教育的家庭一直以來集中在“北上廣深“超一線城市,但相比于往年,廣深占比增加,北京有所下滑,非一線城市占比增加。
本次調查回收有效問卷近600人,其中上海占比超過45.4%,北京13.2%,江浙合計10.6%,廣東10.3%。其他城市占比20.5%,其中福建、天津、四川、山東、湖北等地相比過去幾年增幅明顯,這些省市近年來國際學校和海外升學成績都有明顯增幅。
△《2021關注國際化教育家庭報告》城市分布,北上廣深集中,福建、四川、湖北等非一線城市比例增加
△2021藤校+頂尖大學來源統計中,山東、湖北、四川等地頂尖數量增加
父母背景
高知+高收入+海歸
關注/選擇國際化教育的孩子家長普遍高知+高收入,學歷本科以上93.3%,碩士及博士接近45%,家庭收入50萬以上71.4%,其中超過36%的家庭收入在100萬以上。
有意思的是,在參與調研的600個父母中,有近20%擁有海外學歷,這其中近45%是在本科及更早出國留學的,可見這不僅是一群高知家長,更是一群擁有全球視野的家長。
這些有智識、財力和眼界的家庭不僅關注孩子的教育,更是希望孩子能夠全面成長。
孩子的數量
3成家庭有二孩
最近三胎政策受到大家的關注,我們也很好奇:走國際化教育的家庭家里會有多少孩子呢?結果倒是符合我們的預期:獨生子女家庭仍占66.9%,占比最大,其次是30.8%的二孩家庭,當然也有個別家庭擁有3個甚至4個以上的孩子。
根據《2020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出生人口1200萬人,二孩及以上孩次占比為57.1%,相比較之下選擇走國際化教育道路的家庭二孩及以上比例是較低的。
至于教育減負是否會促進生育的話題,84%家長還是一致表示:仍然不會考慮。
#02
疫情+世界局勢緊張,
你會堅定走國際教育道路嗎
2020年疫情以來,“爸爸真棒”做了數次關于“是否堅定出國留學”?“是否轉軌體制內”的階段性調研,而在這次最新的調研中,我們發現:
就讀學校
民辦雙語反超公辦校,二孩、三孩國際教育比例更高
相比于市場上對于國際化教育,出國留學的“唱衰”,現階段的家長反而更加堅定了走國際化教育道路的信心,比例不降反增。
今年是“爸爸真棒”做國際化教育家庭調研的第4年,也是第一年選擇雙語、國際班家庭超過選擇公辦/體制內民辦校,選擇體制內公辦&民辦占37.7%(2020年為46.4%,下滑近10%),有39.4%的家庭選擇民辦雙語/國際部,4.9%的家庭選擇外籍學校,7.1%的家庭選擇海外學校。
有趣的是,家長對于二孩、三孩的教育規劃中,公辦、體制內民辦的占比會更小,外籍學校占比增加,當然一方面是二孩、三孩年齡較小,集中在小學1-3年級以及幼兒園階段,另一方面,也和目前民辦雙語學校越來越成熟有關。
△二孩就讀的學校中,外籍學校比例增高,占9.5%,公辦比例下降,僅占15.5%
出國計劃
超過7成家庭堅定出國留學
參與此次調查的家庭中,僅有1.8%的家庭不再考慮出國留學,有73.8%的家庭仍然堅定出國留學,該比例相比疫情剛剛爆發時有所增加。
至于為什么要選擇出國留學,在今年7月“爸爸真棒”針對出國留學生做的一份調研中,許多學生們表示“拓寬視野”、“想出去看看”、“更加獨立”、“多元化教育”、“想要創造不同的人生軌跡”等等,也有很多學生單純表示就是因為“喜歡”。
英美仍是主流,新加坡越來越熱
在選擇未來仍然計劃出國留學的家庭中,美國、英國仍然是最受家庭歡迎的,占75%和64.5的家庭選擇這兩個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往年,考慮選擇新加坡的家庭大比例增加,成為僅次于英美,排名第三的留學目的國,占30.9%,緊接著才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地區。很多家長也非常看好國內的中外合作大學,比如上紐大、昆山杜克等,但由于這些學校基本要求高考成績,讀國際課程的家庭比較難操作。
低齡留學比例明顯下降
受訪家庭中,選擇高中甚至更早出國留學的比例再次下降。2018年我們第一次做家庭問卷時,有29.5%的家庭選擇低齡留學,2019年暴漲到近50%,而在2021年我們的最新調研中,僅有15.7%的家庭堅持低齡留學,低齡留學熱潮褪卻。
一方面,這與國內的國際化學校越來越豐富和成熟有關,另一方面,疫情之下,低齡小留學生的安全和健康問題確實令人擔心,這也促使了一大批海外小留學生的回流()。
但相比于低齡留學,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出國留學的家庭比例均有所增加,59%的家庭選擇本科出國留學(2020年為56%),16.4%的家庭選擇研究生階段段出國留學(2020年僅占3%),該比例相比于往年增長最明顯。
這與全球范圍內的學歷膨脹相關,包括“爸爸真棒”曾經采訪過的眾多本科留學生,基本上都是選擇了繼續讀研/博,此外國內大學生出國留學的比例也是越來越高。
△根據復旦大學官網,2020年本科畢業生出國深造比例為20.47,即5個學生中就有1個選擇出國深造。
#03
雙減之下,你的教育花費減少了嗎?
我們知道,走國際化教育道路,花費是巨大的。
根據此次調研,40.3%的家庭教育投入占家庭總支出的3成以上,甚至有2%的家庭教育投入占比在7成以上。怪不得都說家里的孩子是吞金獸了!
錢都花在哪兒了?
學費、營地、體育、素質類課外班
根據每年花費累積來算,走國際化教育路線,一共要準備多少錢?
34%的家庭選擇為孩子準備300萬-500萬,15.3%的家庭為孩子準備500萬以上,有一半的家庭為孩子準備了300萬以上。
Tips:走國際化教育要花多少錢?
保守估計,以上海為例,如果從小讀雙語學校,加上課外開支,出國前就要花去400萬+人民幣,平均每年30萬+,因師資成本更高,北京學費要貴出1倍左右,至少要500萬。
再算上去海外大學的開支,如果去美國留學,總共花掉600萬-700萬真是妥妥的。(戳此看:)
K12讀下來,學費最高超過200萬
在所有的國際化教育開支中,大頭還是全齡段的學費,K12讀下來,光學費最高能超過200萬(小學15*6+初中19*3+高中21*3=210萬)。
課外班、夏令營,逾3成家庭暑假花費3萬+
校外花費中,暑假是占大頭的。
根據“真棒之選”《這個暑假,你燒了多少錢》調研,即使是疫情下不能出國上夏令營、旅行,暑假花費3萬以上的家庭依舊占了31.8%,花費1萬以上家庭占72.4%。
不過暑假花費7萬以上的家庭相比于往年是略有下降的(往年為6.5%,今年為3.6%)。
錢都燒在哪里了呢?旅行、夏令營、還有學科類和非學科類的課外培訓班(包括藝術、體育STEM等),其中包括藝術、體育、STEM等非學科類課外班是孩子投入精力最多的活動。
雙減之下,課外費用變少了嗎?
超過9成家長表示不會下降
最近“雙減”成為家長圈里最熱的議題。
但有意思的是,對于準備走國際化教育的家庭來說,“雙減”的影響并不是很大。
有58%的家庭并未聽說“雙減”之下自己所在的學校會有變化,僅有12.6%的家長表示學校已經開展了相應(減負)的舉措(課后服務等)。
同樣,“雙減”政策之下,有50.3%的家庭預計會帶孩子參加更多戶外活動,28%會幫孩子報名素質類項目,還有23.9%的家長會讓孩子更多參與營地。此外,有40%的家庭認為“雙減”并不會影響孩子的周末/假期規劃。
在雙減是否影響課外培訓班安排中,超過一半(53.8%)的家長認為“雙減”之后依舊會同時安排學科和素質類補習班,僅有1成家長表示不會安排任何補習/培訓班。
至于課堂呈現形式,有44.8%的家長更喜歡線下課,但與此同時也有42.6%認為無所謂線上或線下,而是更加看重課程本身的質量。
最有意思的還是“雙減后是否會降低對孩子教育投入”的問題,80.5%的家庭表示不會降低,9.9%的家庭表示可能還會增加。
關于校外培訓班費用的問題,有一位家長的回答非常真實了,“真正燒錢的從來不是學科類培訓”。
關于雙減對于國際化教育家庭的影響,來看看家長怎么說:
我家里基本上沒有影響。老二報了學某思,之后時間會改到周中,老大是一對一上托福培訓,非義務階段影響不大吧?此外基本上是體育類課程,我家是帆船占的時間比較多一些。
A媽
B媽
我家原本周末有學科類班課,之后會安排多一些體育和舞蹈的時間。我自己感覺減一減挺好的,或許之后老二會送到體制內讀書也不一定。
我家孩子馬上11年級了,自己申請了美國大學夏校,體驗了日夜顛倒的網課,但也看到了美國精英大學教學的水平,以及自己的差距,也不錯。此外就是花了很長時間培養自己的體育愛好,有了很大的突破。我家沒有學科類培訓,都是自己找一些線上資源,比如MIT、可汗等公開課,我不排斥孩子上培訓班,但學習最終要靠自己,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才行,所以雙減對我們沒有影響。
c爸
#04
AI時代的專業選擇,
“喜歡”比“好就業”更重要
最近,在“真棒家長俱樂部”的活動中,專業探索板塊,家長和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最近一期傳媒專題:),因此今年的家長調研,我們也設置了專業相關的問題。什么專業更熱門?什么專業能夠回本呢?
哪些專業更受歡迎
商科、社科、生命科學
被問到“對孩子未來大學的專業方向時”時,有21.6%的家長填了經濟商科類,19%填了生命科學類(包括生物、醫學等),18.3%填了社會科學類(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這三個學科的比例均高于傳統中國學生選擇較多的專業,比如工程、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等。
但以上專業都不是家長選擇最多的,占比最大的是“這個要問孩子,我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占64.4%。
如何選擇未來專業
喜歡、適合、軟實力
談到為什么更喜歡某個專業,或者說孩子如何選擇未來的專業。家長的回答竟然非常一致:61.6%的家長認為“孩子自己喜歡”,43.4%則表示“孩子擅長的專業就去嘗試一下”,還有22.1%的家長表示“本科階段打好軟實力基礎,具體專業可以等研究生階段再選擇”。
相比之下,選擇“社會地位高”、“子承父業”等出發點的家長占比非常低。
而在具體交流的過程中,真榜君也發現,選擇國際化教育道路的家長確實非常支持孩子選擇藝術、哲學、環境保護、文學等聽上去“不太賺錢”的專業,而部分已經就讀海外大學的學生中,準備繼續深造,未來走科研道路的學生比例也在變得越來越多。
整體來看,選擇走國際化教育道路的家庭,確實是更加理性和堅定的一群人。他們對于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理解,而且不會輕易因外界的變化而改變。如果你問他們:是否后悔選擇國際教育道路?
我想他們會像已經出國留學的孩子們一樣堅定:我不后悔。
▼▼▼找學校查升學就看“真榜”
懂教育的家長都“在看”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