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科門診,經常會遇到新手寶媽詢問寶寶出生一個多月了還有黃疸,是不是母乳性黃疸,需不需要停母乳,甚至有寶媽非常擔心如果是母乳性黃疸,是不是意味著她的寶寶不適合母乳喂養了。2025年8月1日至7日是第34個世界母乳喂養周,今年的宣傳主題是:支持母乳喂養,呵護健康未來。下面就跟隨潞河醫院的兒科醫生一起來探討一個常令寶媽們迷惑的問題—母乳性黃疸,該不該停母乳?

認識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是一個排他性診斷,需在排除其他病因后方可考慮。包括早發型(母乳喂養相關性黃疸)和晚發型(通常所指的母乳性黃疸)。

早發型母乳性黃疸:出生后一周內發生,常見于母乳喂養不足,導致腸蠕動不足、胎便排出延遲,膽紅素在腸肝循環中重吸收增加,血中膽紅素濃度升高。常伴有體重明顯下降,嚴重者伴尿量減少甚至脫水。

晚發型母乳性黃疸:目前認為與母乳中某些成分(如孕二醇激素)可能抑制新生兒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有關,影響膽紅素的代謝和排泄,導致濃度升高。純母乳喂養兒多見,常在生后一周左右出現,甚至持續2-3月才自行消退。

發生母乳性黃疸時如何應對?

核心原則:堅持母乳喂養是基礎!

世界衛生組織及兒科專家一致建議:對于確診的母乳性黃疸,絕大多數情況下應繼續母乳喂養!

早發型處理:關鍵在于改善喂養,孕期學習正確母乳喂養知識,產后確保寶寶有效、頻繁吸吮以促進乳汁分泌,解決任何影響喂養效率的問題(如含接姿勢、乳房問題)。

晚發型處理:密切觀察,定期監測:關注寶寶精神反應、納奶及二便情況,杜絕盲目停母乳。生長發育良好的寶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黃疸,如血清總膽紅素值小于15mg/dl,可繼續母乳喂養,暫不需特殊干預;遵醫囑隨訪:按醫囑動態監測膽紅素水平,醫生會綜合評估,是否給予光療或其他干預措施,絕不是粗暴地終止母乳喂養。

家庭支持至關重要:家人應理解母乳性黃疸的普遍性,避免給母親施加“停奶”壓力,主動分擔育兒事務,保障母親休息和良好情緒,有助于維持泌乳。

尋求專業幫助:若遇到喂養困難(含接不良、疑似奶量不足)、黃疸持續不退或加重、寶寶精神萎靡等情況,務必及時咨詢兒科醫生或哺乳顧問,獲取專業評估與指導。潞河知媽網及孕婦課堂提供豐富的母乳喂養知識資源供學習參考!潞河醫院母乳喂養咨詢電話: 。

母乳性黃疸只是母乳喂養旅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不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更不應成為放棄母乳喂養的理由。科學認識它,在醫生指導下堅持按需哺乳,就是給予寶寶最佳的“退黃方案”和健康保障。讓我們共同傳播科學知識,消除不必要的焦慮,堅定支持每一位母乳媽媽,為寶寶守護這份珍貴的“黃金營養”,奠定一生健康的基石!